土居健市在青年漢學家活動沙龍上發(fā)言。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供圖
人民網北京4月21日電 (記者陳思)“和十年前相比,中國農村的變化非常大。我在田間地頭看到農民用無人機噴灑農藥,搬運農產品,政府對創(chuàng)新和科技的大力投入,值得借鑒!痹谥型庹Z言交流合作中心舉辦的青年漢學家活動沙龍上,北京大學博士土居健市如是說。
4月20日,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舉辦第四屆“國際中文日”活動,主題為“中文:增進文明對話”。作為“國際中文日”活動的一環(huán),包括土居健市在內的4位青年漢學家代表分享了赴江西研修的成果,與兩位中國教授現場對談。
土居健市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學習中文,因畢業(yè)后曾從事國際發(fā)展相關工作,在中國居住過幾年時間。后來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攻讀博士,并參加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“新漢學計劃”博士生項目,有了更多機會進行學術研究。
此次赴江西開展鄉(xiāng)村振興主題研修,令土居印象深刻的還是和當地人的交流。“因為自身研究領域的關系,我比較關注人才流動?吹揭恍┠贻p人回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,我會思考究竟哪些因素可以吸引他們離開熟悉的大城市,回到地方!蓖辆诱J為,如今農村的發(fā)展,不能僅依靠農業(yè)。無論是發(fā)展鄉(xiāng)村旅游還是其他特色產業(yè),良好的環(huán)境和富有魅力的文化才是吸引年輕人回到地方的兩大重要因素。中國農村如今越來越宜居,而通過新媒體手段對地方文化的宣傳力度增大,也吸引著更多人來到地方發(fā)展。
日本農村同樣面臨著很嚴重的少子化、老齡化問題。土居表示,近年來,日本年輕人對地方的關注度不斷上升。“考慮到更低的生活成本、更容易實現的個人價值等因素,日本出現了‘I型’去地方熱。”據了解,此前,日本人口流動模式呈現“U型”,即在地方長大的年輕人因上學、工作等原因來到大城市,生活幾年后選擇重新回到地方,因路徑呈現U型而得名。而“I型”指的是在城市出生、成長的人畢業(yè)后直接選擇到地方工作、生活!啊甀型’去地方熱不限于自己熟悉的地方或者故鄉(xiāng),能夠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都可以成為他們的去處。中國現在流行一個詞叫做‘內卷’,面對高強度的壓力和競爭,農村或許有更多廣闊的自我實現的舞臺。”土居說。
為支持在華外籍博士生培養(yǎng),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與傳播,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于3月29日至4月3日舉辦了“新漢學計劃”博士生鄉(xiāng)村振興主題研修活動,來自亞洲、歐洲、美洲、非洲 4 大洲 16 個國家的28 名“新漢學計劃”博士生前往江西南昌、婺源、景德鎮(zhèn),深入體驗中國陶瓷、茶文化,了解并學習江西鄉(xiāng)村振興脈絡及經驗。